机器人都上春晚了,而我还要上班

机器人都上春晚了,而我还要上班

物是人非 2025-02-03 财经报 15 次浏览 0个评论

机器人都上春晚了,而我还要上班

作者 | 荣智慧

编辑 | 向     由

唯物的中国芯片产业深度观察

蛇年春晚,最夺人眼球的不是人,是机器人。宇树机器人 H1 身穿棉马夹,手持红手绢,在张艺谋导演的《秧 BOT》里扭了一场东北秧歌。

扭秧歌、甩手绢,堪称考验人体协调性的高标准,东北人里能做好的也不多。机器人连高难度动作都会,上班摸鱼更应该是小菜一碟——眼看离上班就剩二十多个小时,现在买一台可能还来得及。

机器人都上春晚了,而我还要上班

宇树机器人 H1

像 H1 这种身高 1.8 米的 " 保安型 " 机器人,售价 20 万元。但身高 1.3 米的 G1 机器人,只需 9.9 万元,一个字:可以买。

近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大模型的进步使机器人的 " 脑子 " 更好使了。很快,机器人将以难以预料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收礼只收机器人

服务型机器人早就 " 普及 " 了。

十多年前,北京安贞西里的小菜市场,就有削面机器人——长得像奥特曼,沉默地削面片、削面饼。

这几年,中国的连锁酒店最喜欢用机器人给住客送外卖。商场、写字楼的大堂,一般都有几个机器人提供路线指引、疑难解答服务。快餐店和餐厅也常用机器人端菜送饭。

公共场合大家最爱看的,除了外卖机器人隔空按电梯,炒菜机器人颠锅,还有指路机器人吐槽人类 " 挡道 "。

机器人都上春晚了,而我还要上班

酒店送物机器人 / 图源:b 站 @柴犬 haechi 和妞妞

在家里,网友们又挖掘出了新玩法——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机器人。

有网友怕父亲用手机下棋把眼睛看坏了,送了一台 " 下象棋机器人 "。虽然父亲批评机器人 " 下得太死板 ",但网友阅读理解满分,判断其实是他 " 下不过了 "。

还有网友相中了医疗机器人,可以 " 视频问诊 "" 智能自诊 ",更配备 " 急救教程 " 以备不时之需。医疗机器人专为 " 老年人设计 ",但本届脆皮打工人看了 " 真的也想要 "。

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医疗机器人成为刚需。去年腾讯出了一款人居环境机器人,能行走、搬运、上楼梯、自折叠,还能取快递,抱老人起床,推着轮椅带老人散步。

日本也推出过家庭陪伴机器人 LOVOT,可爱的外形更容易令人接受。该公司还特别发布了研究报告,指出与 LOVOT 共同生活的人,体内的 " 催产素 " 浓度更高。四舍五入,养机器人等于养狗——还比狗能干。

机器人都上春晚了,而我还要上班

日本的家庭陪伴机器人 LOVOT

有些医疗机器人专干脏活累活。中国有公司生产了大小便智能护理机器人,专门针对失能老人设计,既提升了老人的生活品质,又保留了个人尊严。有家属分享," 传统的护理方式,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还让家属身心疲惫。而智能护理机器人实时监测、自动处理,晚上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至于最早进入中国家庭的擦窗机器人、扫地机器人,以及各种伪装成音响的 " 智能助理 ",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甚至在非常垂直的领域,比如羽毛球场,自动发球机也相当常见。

机器人接管工厂

工业机器人是整个行业的排头兵。中国 " 黑灯工厂 " 已经落地多年,制造业从 " 机器换人 " 走向更加智能化的 " 机器接管 "。

过去一年,投资机器人产业的热情高涨。以机器人产业 ETF(159551)跟踪的中证机器人指数为例,2024 年指数最大涨幅超 65%,是投资圈的热门标的。

说起来,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 " 擎天柱 " 最先引发市场关注。马斯克将大模型和机器人相结合,擎天柱的大脑就是 FSD 计算机,眼睛就是 2D 摄像头,四肢都有力传感器。

机器人都上春晚了,而我还要上班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 " 擎天柱 "

擎天柱的 " 灵巧手 " 是世界上最顶级、五指灵巧型机器人手之一,它具有触觉感知,拥有 11 个自由度(DOF),许多竞品只有 6 — 7 个 DOF;灵巧手还具有强大的稳健性,能在不需要持续维护的情况下承受大量的物体交互。

人类可以通过软件远程操控擎天柱。操作员戴着 VR 眼镜和手套,通过软件来实现第一人称视频的实时传输和精确控制输出,传输延迟极低。擎天柱有一个全身控制器,可以实时执行人类姿态。

2024 年底,擎天柱在特斯拉工厂率先使用。在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冲压和涂装车间的自动化率已经达到 100%。据悉,擎天柱有望在 2025 年对外销售。

2025 年 1 月,英伟达创始人兼 CEO 黄仁勋在 CES2025 展出 14 款人形机器人。不过,据英伟达的机器人与边缘计算副总裁表示,英伟达并不直接制造机器人,只是 " 智能方案的搬运工 "。英伟达正构建一个包含三种计算系统以及相关软件工具和工作流程的平台,帮助机器人专家、研究人员、机械工程师和测试人员更轻松地开发机器人解决方案。

机器人都上春晚了,而我还要上班

英伟达创始人兼 CEO 黄仁勋在 CES2025 展出 14 款人形机器人

国内智能机器人企业也不乏明星。

像智元机器人推出的 " 灵犀 X1" 系列机器人,以高自由度、模块化设计为核心,配备自主研发的 PowerFlow 关节电机和 OmniPicker 自适应夹爪,能够完成高精度的组装和复杂系统任务,在某些场景下,其操作精度甚至超越了人类。

机器人都上春晚了,而我还要上班

灵犀 X1 的具体数据

像汇川技术,关注的是运动控制、伺服系统和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在新能源汽车生产领域实现了渗透。像中控技术,靠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化工、能源和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

像科大讯飞,机器人 " 听得懂 "" 会说话 ",有很强的跨领域适应性。像大华股份,在物联网领域比较成功,其视觉 AI 技术不仅为机器人赋予了更高的感知能力,还推动了安防、物流等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随着技术成本下降,硬件和软件的突破将为机器人赋予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机器人也得卷价格

人形机器人也面临价格战。

去年 10 月,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表示,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价格大约在 2 万到 3 万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 21 万元。

宇树的 H1 就是对标擎天柱,价格也相差不远。而低一档的人形机器人已经打起了价格战。宇树 G1 卖 9.9 万元,众擎科技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 PM01 售价 8.8 万元,宣称 " 为家庭陪伴和教育场景设计 ",支持 " 语音交互、触屏操作、任务规划 "。

价格战的背后,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

从工业机器人来看,2021 年以来,中国工业机器人迎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利好。2023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 42.95 万台。2024 年 1 — 11 月,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生产 48.39 万台,累计同比增长 11%。

机器人都上春晚了,而我还要上班

宇树 G1

从服务机器人来看,2021 年是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全年产量达到 921.44 万台,同比增长 48%。2023 年服务机器人产量累计增长 23.3%。2024 年 1 — 11 月,服务机器人产量累计同比增长 17%。

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市场规模总体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23 年,工信部下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战略意义上升到 " 制造强国 " 层面。

2024 年以来,全球拿到最高融资额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是美国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Figure AI —— 2024 年 2 月份完成高达 6.7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8.1 亿元)的 B 轮融资,约占全球融资额的 43.7%。

如果去掉 Figure AI 这笔 2024 年度最高金额的融资,中国无论是从融资数量还是金额总数,都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在 2024 年前 10 个月里总融资金额超过 50 亿元人民币。

机器人都上春晚了,而我还要上班

远征 A2

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格局中,各细分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态势。

工业机器人领域,新松机器人、埃斯顿等企业聚焦工业生产优化,提升效率与精度,凭借技术积累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个人 / 家用服务机器人方面,科沃斯、石头科技等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拓展市场边界。公共服务机器人领域,大疆、地平线等企业在航拍、交通等场景发挥效能。特种机器人领域,安翰医疗、中信重工等企业较为有名。

展望未来,机器人技术将与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型传感、生物仿生、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进一步融合发展,多个关键零部件性能也将进一步提升,而价格也有望不断下降。

可能未来几年里,小型家用机器人的价格也就 " 万把元 ",不会比一只血统高贵的纯种宠物猫或宠物狗更贵。也就不怪中国网友大胆期待,"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宇树,右大疆 "。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值班主编 | 吴擎

排版 | 菲菲

转载请注明来自创新模拟,本文标题:《机器人都上春晚了,而我还要上班》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