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千万别走智能音箱的老路

人形机器人,千万别走智能音箱的老路

陌柳玲 2025-02-05 简单报 16 次浏览 0个评论

文 | 道总有理

新的一年,在文旅、零售、券商等纷纷大幅回落之时,人形机器人依然持续维持逆势大涨的行情,热闹非常。

1 月 14 日上午,机器人概念股盘中持续走高,三花智控,汉威科技、弘讯科技、东方精工、爱仕达、五洲新春、巨能股份等 20 余股涨停,埃夫特、汉宇集团等涨超 10%。资本市场上的热情,和刚过去不久的全球 CES 展会似乎相得益彰,会上数百家科技公司各出奇招,现场整起了各种 " 花活儿 ",尤其是我国的机器人公司,风头十足。

在这一片叫好中,作为 " 人形机器人 " 第一股的优必选股价下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开年其便遭遇腾讯控股等大股东的大举减持,随后市场传出优必选核心管理层在禁售承诺后减持的消息,引发热议。

人形机器人赶上潮头,掀起大众对未来新的想象力,这一幕不免令人想起当初的智能音箱,同样是乘着 AI 之风起飞,被互联网巨头们簇拥着,疾风骤雨般崛起。但是如今的智能音箱行业一路下行," 虽生犹死 "。人形机器人会重蹈覆辙吗?

" 智能 " 的大饼,不好画

在国内零售市场大多数消费类电子产品都迎来明显复苏的 2024 年,智能音箱市场已连续十多个季度持续衰退。根据洛图科技的报告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 805.5 万台,同比下降 29.8%,市场销售额为 21.7 亿元,同比下降 33.8%。

从雨后春笋般涌现到骤然哑火、继而走向颓势,智能音箱市场短短几年内变了风向。说到原因,直观的原因在于产品本身,在巨头们给智能音箱画了一个又一个大饼,把消费者对智能音箱的期待值拉满后,智能音箱 " 人工智障 " 般的体验让消费者深感落差,这渐渐导致他们对智能音箱失去期待。

智能家居就是互联网巨头画的最大的一张 " 饼 "。自从亚马逊开创智能音箱这个品类以来,业界就畅想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生态中枢的美好愿景,以智能音箱为入口,互联互通,家庭生活走向智能化。

然而,吹嘘得越厉害,后期越尴尬。

人形机器人不是新物种,作为这个行业明星级企业的波士顿动力,已经成立 32 年,它之所以突然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是大模型浪潮席卷全球,给其带来了新的想象力。简单来讲,大模型出现,如果能将语义理解能力和推理生成能力引入其中,相当于给人形机器人换了个 " 大脑 "。

这届 CES 展会上,通过现场可以看到,人形机器人不仅能走,还能原地来个后空翻;四足机器狗跑起来飞速,还可以给观众时不时来个 " 比心 ";扫地机器人不仅能轻易避障,还 " 长 " 了 " 手 ",可以直接 " 抓 " 东西。不得不说,机器人的能力有了显著的升级进化。

但这似乎不是在展示智能,更像是 " 炫技 "。比如,逐际动力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大秀机器人 " 挨踹 " 后迅速平稳的绝技,星动纪元展示出自家机器人爬长城的视频,其他机器人也偏向五花八门的 " 才艺展示 "。而在抛开机器人能动能跑带来的惊奇感之后,人形机器人真的变智能了吗?

现场的各种翻车已经说明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在分拣这个场景中,展示的机器人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抓取双面胶,不能抓取剪刀、卷尺,且移动的速度非常缓慢;另一个展示炒菜的机器人,直接上演了一出将菜倒在桌上的意外。

所以说,我们看到在视频中被拍摄、被展示的灵巧和智能,本质上还是 " 实验室环境 " 下的表演。

入局者众,热闹背后尽是凶险

当前,围绕人形机器人已然形成了一场盛宴,巨头纷纷宣告进入,初创公司崭露头角,投资机构着急忙慌,寻找独角兽。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 1~10 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 69 起融资事件,公布的融资总额已超过 110 亿元人民币,其中我国有多个金额超亿元的大型融资事件。

与以往稍有不同,在这场新风口中,车企一个接一个地入局,让人形机器人赛道更加热闹起来。目前,比亚迪、广汽集团、奇瑞汽车、小米、赛力斯、小鹏汽车、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均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所涉足。

这一幕对比曾经的智能音箱有过之无不及。当初,互联网巨头们一口咬定,智能音箱是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后可能带来新变革的下一代智能硬件,所以谷歌、苹果、小米、百度、阿里、华为等巨头争相发布产品,迅速带火了智能音箱市场。

可这场大混战没有把智能音箱行业引入 " 正途 "。

自巨头相继进入智能音箱市场,将其作为布局智能家居的优先入口,智能音箱的价格大战就此拉开。而长期的价格竞争,让小公司玩不起早早退场,大厂普遍亏损,更致命的是,在价格战的压力下,厂商们赚不到钱,玩起了 " 硬件赔钱、服务赚钱 " 的套路,这导致用户在智能化不足的情况下,对智能音箱的体验感变得更差。

而今,人形机器人赛道也即将走进巨头的混战,车企、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传统家电企业,入场的越来越多。

降价已成了最近的一大趋势。先是,国产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推出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 G1,起售价只有 9.9 万元,引发业界轰动。而后,众擎机器人又推出了人形机器人 PM01,售价仅为 8.8 万元人民币,继续助推降价。

特斯拉也再次 " 许诺 ",提出 Optimus 预计将在 2026 年开始量产,最终售价可能低至 2 万美元。

当然,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拉低,是市场的必然,在高成本的压力下,人形机器人进入市场的一大阻力就是定价过高。价格亲民,才能找到更多的买家。只是,在成本还没有大规模降低前,降价这一策略是否意味着牺牲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这一点令外界质疑。

比如宇树科技发布的定价 9.9 万元起的 G1 人形机器人,被外界认为自由度偏低,并且不标配运控控制系统和算法;另一家仿生机器人企业 EX 机器人,对外宣称公司已实现机器人量产并盈利,出货量达到 500 台左右,可其产品主打的卖点是外表仿生,动态或运动能力如何不得而知。

一位从业者表示,目前双足(人形)机器人 " 卷 " 得厉害,竞争越发激烈,已经有厂家在打 " 价格战 ",甚至有商家报出了 3.98 万元的价格,哪怕 " 亏本 " 也要 " 赚吆喝 "。

无序的价格战一旦拉开,可能会将行业带偏,巨头如果加入,则让价格战更加惨烈。除此之外,一个更不可避免的事实是,资本裹挟企业,研发上的长期投入和迟迟不能商业落地的矛盾很容易爆发。近来风波不断的优必选,已然证明了这一点。

人形机器人,终究是 " 早熟 " 的产物?

人形机器人爆发的契机,和智能音箱颇为相似。

2017 年左右,语音识别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改进,成了人工智能领域为数不多的亮点,众多科技巨头都在抢滩语音识别技术。当时相对小众的智能音箱,为急需找到落地载体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同样地,人形机器人也为脚步放缓、略显迷茫的 AI 大模型,提供了落地的绝佳载体。

如今,具身智能被视为 AI 大模型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已经有了产业基础的人形机器人率先被青睐。

技术浪潮的出现,固然为智能硬件的新发展创造了契机,可无论是智能音箱还是人形机器人,它们陡然形成风口,似乎更像是被裹挟着站在了台前,讲起了新故事。在新故事里,人们更为乐观地讨论人形机器人,其实不是因为人形机器人具备了产业爆发的条件,而是它比大模型更容易讲落地、讲应用、讲商业化前景。

智能音箱的衰落,已然证实了一个技术不成熟却快速走向市场的产品将走向什么结局,如今的人形机器人,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太成熟的情况下,面临的成长难题更多。

比如量产。去年就表示 Optimus 要在 2024 年底前实现量产的马斯克,在不久前发推称特斯拉明年会小批量地生产人形机器人,然后预期在 2026 年实现量产以及对其他企业客户的交付。这意味着量产计划推后了几乎一年多,而且新的时间表是不是马斯克画的又一个饼,还是疑问。

2024 年年底,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企业开始宣布 " 量产 ",可是外界对此并不乐观,高昂的制造成本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一大阻碍。

据了解,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人形机器人,制造成本高达约 200 万美元,特斯拉精心打造的 Optimus 机器人,制造成本在 10 万美元左右的高位徘徊。根据 Macquarie Research 在 2023 年发布的报告,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总成本目前约为 5 万美元。

制造成本还未大规模降低,机器人企业却纷纷拿量产来 " 秀肌肉 ",关键的是,国内在机器人的定价上已经卷起来了。这种情形下,被快速推向市场的产品很可能是些不成熟的、妥协于成本的 " 试验品 "。就像当初不智能的智能音箱,各种概念包装和吹嘘,赚足了眼球,到最后却泯然于众。

人形机器人不只离量产较远,离智能似乎更远。市场需要的不是一堆 "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 的人形机器人,而是更 " 聪明 " 的人形机器人。

但这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

转载请注明来自创新模拟,本文标题:《人形机器人,千万别走智能音箱的老路》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